[1949年4月南京,载入战后口述史的一段采访]“徐蚌一役,为什么外界总说跑掉二十多万人?”面对记者发问,蒋纬国把军帽往桌上一扣博盈配资,叹了口气,“表上的数,和账里的数,从来对不上。”一句半带无奈的回应,恰好揭开了淮海战役兵力统计长期混乱的序幕。

先看开战前的备战文件。1948年11月6日,徐州“剿总”向南京报送《战区兵力分布简表》,条目里只写了二十七个军大约四十余万。但同日发自徐州工兵指挥部的电文,却又列出了交警总队、装甲兵、工兵、炮兵、通信及空军等直属部队,总数接近九万。文件彼此对照,差额已经出现。若再把第一、第三绥靖区那些被视作“地方保安”的部队放进来,数字突破六十万几乎毫无悬念,可国防部年底汇总时依旧采用“四十万”口径。蒋介石在日记里只写了六个字:“避实就虚,留面子”。
仗打响后,战场情况更复杂。七兵团被粟裕困在碾庄圩之前,一批交警总队就遭中野、华野夹击而瓦解。那五个总队编制上是“团”,每队三千五百到四千人,战前训练水平甚至高于普通步兵团。战后清理战场时,华野记录俘虏与击毙约两万人,可徐州“剿总”电报中只字未提。类似情况在装甲、炮兵、工兵部队身上反复出现:只要番号不属于“军”,损失便被默认为技术勤务,不计入会战伤亡。按这种算法,数字自然轻飘。

同时段里还有另一条支线——华中“剿总”。白崇禧麾下的十四兵团、第五绥靖区、十三绥靖区合计六个军原本扼守豫鄂边境。蒋介石电令东调,宋希濂热脸贴了冷屁股:白崇禧以“长江门户不可空”为由拒绝放人,只象征性抽出二十军。等这一批人从襄河口上船,抵安徽时黄维兵团已在沉寂的陈官庄动弹不得。国民党内部档案把这支二十军归入徐州作战序列,而白崇禧却留好了整整五个军“外账”,为后续政治博弈保留筹码。华野、中野在豫西、豫南布防的七个纵队因此不能全部南下增援,他们被动牵制华中兵团博盈配资,同样属于淮海战役的隐形兵力对消。
影片《大决战·淮海战役》里那句“八十万对六十万”并非艺术夸张。参战当事人张震上将担任顾问时,把徐州、蚌埠一线的二十七个军,加上三、五个直属兵种旅团以及第一、第三绥靖区,再外加华中“剿总”名下被调动、被牵制却未能赶到的部队全部写进资料汇编,兵力总和七十九万余人,与电影台词别无二致。

问题来了:战报认定歼敌五十五万,为什么还剩二十多万没处安放?答案并不神秘,只是去向分散。大约七万五千人当场击溃却没被计入俘虏数字,携械或空手穿过津浦铁路向南逃奔;另有四万余人被地方保安收编,换帽徽成了省保安团;再有近五万人退至江北被调入第三绥靖区、二十军、第一○七军重新整理番号;余下八万左右散落于华中“剿总”辖区,实际上根本没有进入徐蚌战场,只在纸面上帮助蒋介石凑出了“兵力优势”。如此拆分,“失踪”数字就被逐块吞没在各级表格当中。

需要澄清的还有另一头——人民解放军到底投入多少兵力。开战初期华东野战军约三十六万,中原野战军约十五万博盈配资,再算华东、中原、华北地方军九万,总计六十万左右,这与毛泽东给粟裕的电报吻合。然而战役打了六十六天,动态兵力早已膨胀。仅俘虏改编的步兵团就超过一百二十个,粗略换算十万余人;华东军区后方在沂蒙、胶东短训再补入十万;中原、华北地方武装升级也向前线输送大约五万人。中央军委战后《淮海战役概况》以“不下百万”的措辞描述参战总量,便是把这三道补给口全部核算在内。
对照两边数字,可以得出几组相对准确的比值。若以开战时静态兵力衡量,国军约六十万,对解放军约六十万;若把所有直接、间接参战部队放进天平,则国军八十万,对解放军一百万出头。这样看,“优势在我”那句台词倒也并非自我安慰,蒋介石筹划的确是依赖总兵力硬拼,希望利用装甲、火炮与机动兵团打破粟裕先割后围的设想,只是执行过程中各自为政、调度失灵,优势被拆得七零八落。

有意思的是,解放军内部也曾出现与“八十万”相似的宣传口径。华东局初步总结战果时,为突出人民支援战争的重要性,把担架队、小推车队以及沿线县区武装一并列入数字,战报上写出了“民兵民工五百余万”的惊人规模。数字本身无可厚非,但如果与正规兵力混为一谈,就会引起今天读者的误解:似乎前线六十万人靠着后方五百万劳力才艰难取胜。实际上,关键依然在于正规军的穿插、分割与合围。民工队功在后勤保障,却不直接决定火线得失。
至此,二十五万“消失”国军的去处已一一对应:战车、炮兵、工兵和空勤被算作勤务单位,损失直接扣减;地方保安与绥靖区因番号问题被自动排除;华中“剿总”虽编入战役总表,却在指挥失控下未能跨省参战。多重错配叠加,最终让国防部公布数字与解放军战报差距悬殊。杜聿明在《徐蚌会战回忆录》里写道:“真正葬送我军的,不是兵员短缺,而是数字游戏自欺。”一句话,道破谜底。

不得不说,淮海战役旁逸斜出的这场数字之争,本质仍是军事、政治与宣传三条线的交叉。战场硝烟散去,双方都急于在纸面上呈现“可接受”的结果;有人虚报、有人漏报,也有人被当成储备用兵另作打算。七十多年过去,档案渐次解密,旧账一条条核对,模糊的部分愈发清晰——淮海战役并不存在凭空蒸发二十五万人的神秘传说,只是一串被有意切割、被反复折算的兵力数字。弄清楚这一点,更能看出那场大会战背后真正的残酷与复杂,也提醒后来者:战史研究,纸面之外同样有广阔战场。
领航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